经济危机致两成在华韩国人回国 韩剧热潮渐退续

上一篇 / 下一篇  2009-12-30 00:00:00

经济危机致两成在华韩国人回国 韩剧热潮渐退续 “到了望京就跟回家一样”

  在2007年前后,大约有7名韩国人在望京生活。加上五道口等地区,在北京居住的韩国人已接近20万青岛外景婚纱摄影工作室,成为北京外籍居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族群。

  生活在望京地区的中国人,偶尔会怀疑自己身在何处。在望京社区论坛,一位叫“与狼共舞”的业主曾发帖说:“我坐420(公交车)回西园3区,过花家地那站的时候,突然发 现车上除了我、司机、售票员外,都是韩国人。猛然间发现,我竟然像外国人。”

  一个即使不懂中文的韩国人,在望京都能过得非常舒服:韩语国际学校、韩国人开的医院,超市里一应俱全的韩国食材,更不要说遍及望京的韩国餐馆、跆拳道馆、歌厅。望 京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“韩国城”。

  望京对于全北京的韩国人来说,具有莫大的吸引力。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留学的权荣云,每个周末都会坐上近一个小时的车来到望京,把一切消费花费在这儿,哪怕是小小的理 发。

  权荣云最初在学校门口理过发,但是那位中国的理发师,把他两边的鬓角修得一点线条也没有,“害我戴了一个月帽子”。从此,他的头发也要留到望京的韩国理发馆进行。 他说,“到了望京感觉就跟回家一样。”

  望京日益繁茂的景象,让在中国待了7年的韩国厨师李明哲也动了心。2008年奥运会,也给了李明哲更多希望,“那简直是一个民族的重生。”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餐馆、酒 吧里日日爆满、消费到后半夜的繁盛景象。

  在北京奥运会前,李明哲和他的中国妻子程琴,在望京西区四园门口开了一家名为“豚玛露”的韩国料理店。

  “豚玛露”是韩语,意思是“坐在地板上吃小猪肉”。李明哲的想法是,“这么多的韩国人,加上我的厨艺,赚钱没有问题!”

  CHINA DREAM

 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,目前在华韩国人人数超过1万的城市有14个青岛外景婚纱摄影工作室,其中青岛10万人、上海10万人、天津5万人,而在北京的韩国人最多,达到了20万。而在北京奥运会之后,在中国居住的韩国人数进入了“百万人时代”。“每年10万人移居 中国,在华韩国人的数量呈几何式递增,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韩国人共同体。”这是韩国《文化日报》在2007年所做出的评价。

  当时韩国媒体乐观估计,到2010年,这个“全球最大韩国人共同体”增至200万人。

  就在《文化日报》信心十足之时,2007年7月,慎树荣在自己的老东家《京乡日报》上,读到了一篇文章《“CHINADREAM”的破灭》,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他想把这篇文章 转载到自己办的《北京通讯》上—这是一份专门办给在北京的韩国人看的杂志,给他们传递一些最新的中国新闻。

  “CHINADREAM!你知道吗?来中国的大多都是在韩国混得很差的人和考不上大学的学生。”2007年一天,文章作者洪仁杓,发现自己常去的一家餐厅突然关门,老板也不知去 向,只留下一群愤怒的供货商以及员工。根据韩国人在华会的分析,在北京的韩国人中,服务业占到了绝对主体,而其中餐馆占到了服务业的90%。

  “那个招牌就这样被撕下来,看着很痛心。”韩文的“韩国美食”四个字被撕下来踩在很多人的脚下,这件事情促使洪仁杓做了一系列的调查,并且写了一篇专题报道“中国 梦破灭”。在他看来,来中国的韩国人,无论是留学生还是经商的人,大多数是在韩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,“可以说就是失败者”吧。

  这篇文章的作者洪仁杓认为,北京并不是韩国人的“完美避风港”。他们中的一些并不做任何调查研究、市场分析,来了就直接开餐馆,指望挣大钱。这样以来,这部分韩国 人的中国梦迟早会破灭。

  读完全文,慎树荣犹豫再三,还是没有把这篇文章转载过去,“我希望这只是极少数的现象吧。”

  “望京第一人”消失了

  让慎树荣没有想到的是,1年多以后,现实让这篇文章言中了,一场席卷了全球的金融危机改变了望京。

  2009年12月12日,第606期《北京新闻》新鲜出炉,头版头条是北京规定《二手房交易税买卖免征期限将降至两年》,“这对在望京的韩国人可是条大新闻。”慎树荣说。

  而他的邻居禹东硕,已经不在乎这条“大新闻”了。

  “将来老了,我会到海南生活。离开祖国太久,我已回不去了,因为那边再没什么朋友。”在2006年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,他向记者,表达了要在中国长期居住的信心。

  “您所拨打的号是空号”。

  3年半后的今天,当南都周刊记者再次拨打禹东硕电话,耳边传来的却是这样一句话青岛外景 婚纱摄影工作室。他的号是133010,这是中国联通最早启用的一批号段,很少有人轻易弃用。我们无从知道这三年来,尤其是这一年多时间里,他经历了什么?是否也是在这 场金融风暴的重创中黯然回国?

  记者试图回访3年前南都周刊《10万韩国人在北京城里的融合与冲突》一文中的受访者,但是,10多位原本生活在望京的韩国受访者,只找到了慎树荣,其他人的电话皆处于停 机状态。

  对那些生活在国外的韩国人来说,韩元暴跌使得原先宽裕的海外生活变成了亏钱的冒险。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袭来之前,130韩元可兑换1元人民币。一年后,几乎翻了一倍, 180韩元兑换1元人民币,最低的时候要220韩元才能兑换1元人民币。据中华韩国人会会长朴纪英今年1月向媒体透露,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,大约有2万名在北京的韩国人撤离。

  李明哲算了这么一笔账,因为韩元贬值的原因,一份汤在韩国吃的话是3万韩元,在他这里吃,韩币贬值最厉害的时候差不多要5万韩元,比韩国贵了近一倍。所以,韩国人不 来“豚玛露”吃了。“最差的时候一天只卖了300元”,这对于一天仅付房租就需要1000元的小店来说,相当于没有开张。改换门庭,欢迎中国人成了李明哲唯一的办法。

  今年7月,李明哲重新制作了招牌,把过去的纯韩文改为中韩双语,原因是“中国客人现在是我们的最主要服务对象。”以前,“豚玛露”的顾客60%是韩国人,现在倒了个, 60%的客人都是中国人。

  “香菜!”程琴在后厨清点刚刚到的小菜,满意地在手里的笔记本上划了一个勾。“你别看这是一种普通的小菜,我们餐馆原来可没有。”程琴说。

  程琴做过贵宾楼的酒店服务员,对于韩国料理原本是不大看得上的,“让你天天吃石锅拌饭行么?”她笑着问记者。

  在韩国料理中,是不用香菜的,韩国人不爱吃。刚开始,李明哲怎么也不肯用,觉得破坏了韩国菜的纯粹。看着中国客人越来越多,他有了新的主意,在最畅销的“土豆汤” 中放进些许香菜,入味两分钟后随即捞出,这样汤锅中既有了特别的香味,但又看不见。

  “你说他是不是掩耳盗铃?”程琴笑着说。

  24岁的林晓洪学的是对外汉语专业,在望京附近的一所培训学校教外国人中文,学生里绝大多数是“韩国人”。

  这是林晓洪第三次来到“豚玛露”。她脱了鞋坐在地板上,围着热腾腾的土豆汤开吃起来#,背后的电视放着晓洪曾经喜欢的韩剧,而她的韩国学生,跟曾最爱播放韩剧的央视 八套节目减少韩剧播放频率一样,正在减少。

  李明哲和他的妻子程琴结婚七年。七年来,程琴几乎全部和李明哲的韩国朋友往来,断了与中国朋友的联络。

  令她不开心的是,她的韩国朋友们有不少都不喜欢中国,特别是那些随老公而来的“太太”们,总说“北京灰尘大”、“脏”。

  2年前,她教一个韩国朋友的儿子——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说中文,小男孩突然恨恨地说出一句,“我恨中国”,一下把她激怒了。“你不喜欢中国,为什么要来呢?”小孩有 些接不上,只能说,“我爸来了,我也没有办法。”

  这个小男孩的话刺伤了程琴,一直记在心里。

  这次金融危机后,当她送这位朋友回韩国时,半开玩笑地说,“这下你解脱了,回到你们韩国去了青岛外景婚纱摄影工作室。”谁知道,这位太太叹了口气说,“回国后又要开始天天做家务、伺候公婆的日子了。”

  谁说韩国人就不赖账呢?

  “韩国人也需要"忍受"中国人的生活习惯—他们不明白广场上为什么有那么喧闹的大秧歌,为什么中国家庭炒菜有那么重的油烟,为什么中国人会把宠物狗带进电梯……”

  在《10万韩国人在北京城里的融合与冲突》一文中,来自两个不同国家的邻居,因为生活习惯、文化观念等不同,时常会生出一些矛盾。

  “我特别理解一些中国人有时候表现出来的失礼。”慎树荣说。他曾经是北京韩国人会的会长,因为听多了不少韩国同胞向他抱怨,和中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被骗的遭遇,他 总是这样劝导他们。

  和慎树荣接触最多的中国人是“出租车司机”。有时候他一上车,发现他是个韩国人,“方向盘一下就往大路上拐了”,而他总是会礼貌地提醒一句。相处时间久了,慎树荣 也和这些出租车司机有了一种特别的默契。每次从北京机场回来会主动付给出租车司机65块,打车的价格是50块。“这样大家都舒服”。

  他从韩国贫穷的岁月里走过来,很清楚在经济不富裕的情况下去苛求礼仪、规则等有时候很难。正像慎树荣所分析的一样。现在金融危机袭来,一些小企业主在他的《北京通 讯》刊登了广告之后,由于经营资金等问题,还出现了过去很罕见的拖欠广告费用现象。对这种情况慎树荣非常无奈,“谁说韩国人就不赖账呢?”

  权荣云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了4年多中医学,当身边的韩国同学越来越少,他对自己学成后的前景第一次感到茫然。因为难以负担学费和生活费,他班上有三名韩国同学已回 国,占到了全部韩国留学生的四分之一。

  过去他要约一些朋友出来聊天、喝酒很容易,现在一些同学却常常在课余时间打工青岛外景婚 纱摄影工作室,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。地点通常是在KFC里,按照每小时30元人民币的价格教授韩语。“30”元,他伸出三个手指头,重重地吐出。而他简单理一次发的 价格是60元。

  而权荣云也从他做家教的同学身上看到了一些中国同学的影子,“不仅喝酒少了,而且能坐地铁就不打车。”个炒作带来的不愉快。

  我想中韩两个邻国文化交流三千年了,其间有过兴衰荣替,这其中并不是直线发展,是曲线的,潮起潮落。当年谁也没想到“韩流”有那么大的声浪。它现在是低潮,那将来 就会有。之间并不是完全重复,大家会有新的更深入的交流和选择,使大家的交流更理化。包括像所谓的江原道“端午节申遗”,其实他们申请的是端午祭,虽然也用了“端午” 两个字,但是内容和中国的端午节并不是一回事。所以有些情况应该客观、全面地了解对方,这样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误会。

TAG: 韩剧热潮渐退续

 

评分:0

我来说两句

显示全部

:loveliness: :handshake :victory: :funk: :time: :kiss: :call: :hug: :lol :'( :Q :L ;P :$ :P :o :@ :D :( :)

日历

« 2025-01-19  
   1234
567891011
12131415161718
19202122232425
262728293031 

数据统计

  • 访问量: 1132
  • 日志数: 88
  • 建立时间: 2009-09-17
  • 更新时间: 2010-01-06

RSS订阅

Open Toolba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