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们,由于一些缘故,以前的QQ号丢了,现在有了新的,那就加我吧! QQ为:932199520 空间密码是:小猪宝宝
铺一条幽静的诗歌小径
上一篇 /
下一篇 2009-06-30 20:32:29
|
F/ok%a#u
z0铺一条幽静的诗歌小径干海棠信息中心V[5l|-P.AC \ T 干海棠信息中心 nN1MW)`*|C'E ·温远辉 @:W[uMTHDKh0干海棠信息中心+[@ TRBK 谢远宗的诗歌蕴藉、醇和,诗风端雅柔顺,诗境深远幽静;在平静的外观下,是淙淙流泻的激情,执着地寻找诗意的目光和禅悟的心灵。这是一种需细细品味的诗歌,是经过时间的浣洗,在生活中沉淀下来的诗歌。初读之下,远宗诗歌的内容几乎没有当下的生活,尤其是不涉及现代城市,比如那些街景、事件、蜂拥的人群,那些五光十色、浮嚣喧腾的东西。诗人总是不声不响地离开他生活的居所,用言词和邈远的思绪,铺设一条幽静的诗歌小径,月光下的小径,花香迷迭的小径,几许风雨几许料峭的小径,引领在阅读中渐渐沉迷进去的人,渐行渐远,去往远方他乡的诗歌之境。山居、水上的箫声、荒园、寒冷的松涛;和尚、伐木者、痛哭的强盗;以及在石头里,时间碎成细沙的声音……但这些并不是一页页老时光像册,它们是诗人发现并营造的诗歌之境,其中弥漫着特殊的诗歌氛围,一种来自诗人心灵的感觉和吟哦。它并不需要太清晰的时间刻痕。诗人心灵所到之处,即是目光发现之所,也即是诗意生长和弥漫的地方。干海棠信息中心z*GrFS~/sqw,?-tn2A 整个傍晚,啄木鸟的叫喊在山丘上/幽暗的板栗树林里响个不停/叫声愈响,树林愈黑/那一种声音让狗吠,哇鸣,小孩的哭泣/大人的叫骂,吹过树木的/簌簌风声静默不语/天空血红,啄木鸟一直在叫/没有片刻停顿的意思/每一声都啄在人的神经上//那是多年前的事了/那树林我已无法转回去/如今回想起那时的/午夜,啄木鸟的叫声已歇/我穿过空寂的树林赶路//明月高照,山边的芦花一片雪白(《树林》) N4c(E8] O0 这首诗较典型,颇能代表诗人的诗风和诗味。它需要静静地读和品。它似乎过于古雅了,有点贾岛的况味,却又何尝没有弗罗斯特式的感受。关键是,它是诗人想象之翅划过的风景,是诗人诠释心灵感受的寓所。这正是谢远宗诗歌读来难以释手的魅力所在。尤如老酒,贮于粗朴的一埕之中,轻轻拍开泥封,好味便一层一层地弥漫开来,一丝一丝地渗透进去。又如一卷水墨写意画,一年抹上几笔,又一年抹上笔,十余年下来,你端祥这画时,时间并不重要了,但时光又会让你喟叹,生命中的苍凉之气会从干结的笔意里,扩散开来,把你裹着、携着,潜伏进去或飞升而去……法国大作家罗曼·罗兰说:“诗人的使命,是唱永恒之歌。”永恒的诗歌,是穿越岁月风尘的诗歌,是从心灵到心灵的诗歌。 HBW3U7r"Z.f2p0 诗歌如同把它创造出来的诗人一样,也是千奇百态的,也有气质、声音、表情、体温,有重重的心事,当然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。比如说,当下一些诗歌是喜欢跑到临街的窗户前的,或者搔首弄姿,扭捏发嗲,一秀到底以让更多惊诧的瞳孔突破眼眶;或者咒天骂地大声咆哮,以宣泄见天疯长的愤懑;或者互相厮打,你扯我衣袍,我乱你云鬓,打杀中又有调情的份儿。凡诸种种,都见出世态的烦嚣,人心的浮浪,诗歌的毛躁。当然,也有更多的好诗人,不会倚在窗户,他们就在屋子里,寂寂地怀想,静静地写作。他们的诗歌作品,也就适合独自一人,或者三五人,或围坐,或散处,一灯如豆,缓缓地翻着诗集,慢慢地读着,回味着。静谧中,茶的清香或咖啡的浓香逸着,给诗歌的享受之旅,增添了悠然、闲适、宁静的味道。远宗的诗,大抵走的就是这一路。这类诗,似乎是不合时宜的,是沉淀下来的东西,有追求唯美主义的倾向,讲究和美,骨子里又有些许感伤。远宗的诗,不仅如此,还缺少烟火味和浊世味,它是诗人心灵远行的图式,诗里面更多的是大自然的剪影,是音乐的声音,是人融于自然,感悟自然,体验生命的结晶。一首首的诗,宁静而蕴藉;如此集合起来的诗集,则如一条缄默的河流,不懈地流淌着,一任时光老去。干海棠信息中心;jC+qO8ed)L 诗如其人。远宗写诗较早,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有诗名。那时,广州有一“面影”诗社,坚持了许多年,一批诗人齐聚其间。社刊《面影》也坚持到九十年代中旬,成为颇长的一段时间里广州民间诗刊的标志。远宗即是该诗社的骨干。这么些年过去了,诗社成员早已风吹四散,远宗是其中为数廖寥的至今仍写诗不辍者之一。时光没有减弱他的诗情,俗世羁缠也没有磨蚀掉他的诗歌感受力。他虽然写得少,却越来越朝着精致发展,他耐心地打磨诗歌,寂寞地、坚忍地陪伴着时光,从时光里打捞生命的颖悟和欢欣。很自然地,他的诗里,时间的刻痕愈来愈淡,发现和寻找的目光却越来越悠远和幽深,而心灵的感动也越来越细微。这多么不容易。远宗的职业是专门检验蝺齿病毒的,枯燥、刻板、机械,而且这工作极容易败坏诗兴。远宗却找到了很好的调和方式,他极认真负责地工作,工作之余,他让自己沉潜下来,不再面对眼前,而是让心灵去远方,去感触外物,去回到历史的深处,去一层一层打开冥想之中的诗境。干海棠信息中心hoM!EWeF 这样的诗集,应当常置于书桌上,烦虑时,清寂时,都可以掸去薄尘,在里面静静地走,静静地忘却时光的摧折。 1VRO:F*hn"uf0 我欣赏喜欢远宗的诗歌,还因为我在里面能找到许多与自己心气相通的东西,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身影。我觉得我和远宗在诗歌营养、诗学观念、人生态度上有许多共同的地方。我们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,八十年代狂热爱着诗歌并尝试创作诗歌。我们一样都是无神论者,却又有着无法抹去的宗教情结。因为敬畏生命,所以敬畏神明,顽固地相信心灵之间有隐秘通道,自然是有灵性的。相信生命可以飞翔,可以沉潜,可以与物化合为一。在尘世中,我们坚守着一片心田,着力使它保持一份清凉,由此而能轻装远足,去寻找诗意的故乡。细读远宗的诗歌,可以感受到宗教对他的深刻的影响,可以看出诗人对诗歌神性的皈依,怎样使诗歌纯粹、通透,最终让诗歌析出光来。干海棠信息中心E:g1}?
z 组诗《水上的箫声》是很明显的诗例。其中,《一德和尚的俗愿》写的是佛教徒的故事,佛经气息缭绕其间。《各各地的基督》则取材于圣经,基督蒙难的故事,基督教悲悯的情怀充盈字里行间。《梦的片断》写一个尘世上的凡人,远足者,在瀚海阑干了悟生命的最终意义。这个远足者“我”,可以视作诗人的自况,暗示着读书人的身份,也即是“儒”吧。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韵味,既表明了诗人接受范畴的多元,也披示了诗人对不同文化的独到的比较和独特的体悟。诗人正是从生命的角度出发,用心灵去承受那份感觉。诗人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,他在不同的故事和文化里,都感受到了共同的东西,即疼痛和感伤,一种人所共有的内心深处的对生命的悲凉感。试看:和尚一直在迷恋红尘和了断尘缘中挣扎,在空戒中承受着心灵的磨折,可以想见的结局是“日复一日地,我抚摸着自己/在每天,使劲啃着经文的硬骨头”;而受难的基督,看到的尘世更让人哀伤,“遍地都黑了,在新约/他艰难的抬起了低重的头颅/视线缓缓扫过秃山/目光触及到哪里/哪里都是彻骨的疼痛”;而远足者在沙漠中,对人生奋斗的感慨却是,“啊,如此完美无缺的无意义/上帝竭尽全力制成了它/用锯,用斧,用日常/生活的全部编年史”。在文化智慧面前,诗人藉诗性的光芒,聚拢起最本真最质朴的感受。 *t)gw bI SU0 诗人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了然于胸,并因此更坚定地选择了追求东方归于自然、明心见性的诗学观。或许是因了文字自身本质的引导,西方诗学是颇看重音韵节拍的,讲究逻辑,追求对事理的更深更新更独到的阐释,即对思想的追问,对精神的强调,因此玄学诗能够大行其道。东方诗学重形求道,讲究阴阳和谐,赋形万物,精义寓中;喜欢通过秉气而灵动的外物来察悟生命的真谛。这种诗学观在上世纪初曾深刻地影响了美国诗人,他们力图借象寻意,因此催生了意象派诗歌。美国诗人罗伯特·勃莱认为,英国诗中居阳的东西太多,太干枯,而美国诗人自惠特曼起就努力离开英国诗,努力走向阴阳的平衡。他认为美国诗与中国诗更亲近。远宗的诗里,东西方诗学观是相互融合的,西方诗学的抽象、理性、逻辑分析、重义理的成份,甚至一些译诗体句式,都留下了痕迹。比如,写基督蒙难时,诗人先如此感受:“仍然疼痛着凡人的疼痛/就象一棵长着人形枝叶的橄榄树/开出了神的骨朵/双重的身份使他享受了/双重的利矢”这是颇西方化的表达方式,探究、追问、分析交缠在一起。但接下来的表述,却是纯粹东方化的了:遍地皆黑,他艰难抬起头,目光所到之处,“哪里都是彻骨的疼痛”!在展开的诗境里,通过随形赋义,对生命的禅悟得以跳脱出来,拨动阅读者的心弦。干海棠信息中心ls(]lwLf8j 东方诗学深受东方哲学的影响,崇尚中庸、无为、虚无、空灵、禅悟,在入世与处世间徘徊,在虚静与大气间摇摆。但不论是儒,是道,是释,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取向上,大抵相同,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,追求境界之美,追求心灵的得“道”和人格的升华。所以,诗人更乐意以有形写无形,努力言简而意赅。且看下面两段诗句: ?9y;Yx-p0 生在船舱里听箫的人/看看船外的水/依然浩浩荡荡,永无际涯/再抬头看看水上诸峰/约略青黛而已(《水上》)干海棠信息中心6{I6ruFCX X 我梦见大雪落了一夜/盖住了树冠/和空地上堆积如山的原木/一只松鼠/把淡淡的脚印/留在林中的雪地/伐木的人/荷着斧头,到山的深处去了/当我稍一转身/却发觉盛夏在我的骨头里/堆满了劈柴……(《夏日的渴念》)干海棠信息中心&D7z6\.a@ EHn8Y 它们都颇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人的山水写意画,清晰的画面,无端的思绪,通过简约的文字,勾画出独特的情境和感喟。以少胜多,以简驭繁,以有形写无形,都有了很好的注解。而更关键的是,诗人心灵上的那种闲适写意的东西,分明传析出东方诗美的神韵来。 XOiZ+eg7?7aR0B,k0 这些诗中,现代诗学强调的“及物性”和“在场感”同样鲜明。它证明了诗人虽然深受古典诗学的影响,但并非一味泥古,而是融东西方诗学于一炉,集古今诗观于一身。尤其是现代意识,决定了诗人的诗歌姿态和精神向度、价值取向,使趋于唯美的诗歌,也呈现出非和谐、非对称、非常态的现代审美趣味。在《诗人》这首诗中,诗人把台风过后的蛛丝的寒颤,和诗人“房事过后”的纤细神经做比较,见出诗人的俏皮来。在《自然景色》(二)这首诗中,诗人形容深山沟里的溪水,冲涮岩石的声音,“像深夜里传出的哮喘病人的一阵阵咳嗽”,近乎怪异的比喻,消解了美学意义,却加深了读者对声音的形象化感受。另外,超感官(比如《词》),超现实主义(比如《水上》第一节)等手法的运用,无疑,使远宗诗歌东方式阴柔里添了西方式阳刚的份量,从而使诗歌的内蕴更加丰富。 %^Qu*l(CAM2UK9B0 中国传统诗学理论中,最常被人提及的是“诗言志”(《尚书·舜典》),或者是“诗言道”(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),后来则有“诗者,吟咏性情也”(宋·严羽《沧浪诗话》)。对于“志”和“道”,历来都是多解的。可见,对诗歌的理解,从来都是多途经的,不能独沽一味。而对诗风和诗歌表现形态的追求中,历来广被推崇的则是含蓄蕴藉,连清朝诗人王士禛都说,二十四诗品中,“予最喜‘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’八字”。用司空图的话说,指的是“超以象外,得其环中”,“韵外之致,味外之旨”。远宗的诗,并非刻意追求含蓄,而是受其空灵、冲淡、平和的诗观的影响,因此落笔求简,写意求远,画境求深,不仅诗皆含蓄,整部诗集也都呈现出蕴藉的风味来。比如,写对一个人刻骨铭心的怀想,写一份因爱失去而深感永远的伤痛,诗人是借助“水”的感受来完成的:干海棠信息中心.^5y9]c-uy3um 阿莒/你一滴最柔软的泪水/就是以把我淹死/多少年了,所有的河流/都远离我而去/日光敲打土地的裂缝/使水份蒸腾或冻结/在北方,收割后的田野/麦茬失去了没有份量的头颅/一匹孤独的马在那里游荡/找不到一口干净的水/而那些真实的水/只贮藏在人们期望的深处//多少年了,阿莒/有一匹马在我心中游荡/孤单地走来走去/没有人为我流过一滴泪/如今,我真心实意/要在你的一滴泪水里死去(《水》)
R4E2vw/W4^&N8C8w
D5K0全诗未著一“爱”字,亦未写一“痛”字,但那深深的爱和深深的痛,依然予人以强烈感受。干海棠信息中心1J:L \&M`K;Cv:R}9v 远宗诗另一个让我有深刻印象的是,它有静气。静气是 因禅味和蕴藉而来的。禅悟是求静的,所谓定、静、慧。而蕴藉诗风空白、灵动的处理方式,都使诗歌呈现出简约、流畅、象外之象、别有韵致的诗美,并努力朝着大音稀声,大象无形的方向发展。诗歌因此而具备了独特的品性,诗集也因此而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字架构出来的气场,弥漫着一种看似轻淡、实究则厚醇的氛围。读《诗人》,那风暴过后,孓然遗立的诗人形象,虽寂寞而恬然、安祥的心境,无不跃然纸上。读《黄泥山岗》,尘世生活的所有琐屑的细节,最终都不会挂碍于心;所有人生的荣辱盛衰的历史,都将远去;所有的激情,也都将退回到内心。以恬然的心境,以平淡的态度去感受生命,生命便有了新的发现,生活就会呈现它质朴而悦人的本性来。 ;YG+icpj2L0 一本诗集是一段历史,一本诗集又是一个世界。好诗集是诗人用精、气、神去努力营造的一个完整的神奇的天地。它是一个永远的旅程。诗人可以暂时驻足,伫望远方,但他永不会歇止。诗人的内心总是响着来自远方诗国——远方神奇之域的声音的呼唤,他被内心的力量驱使着,去寻找、发现、营造,去努力让灵魂找到栖居之地,让心灵平静下来。诗人常常困惑不已,甚至茫然失措、彷徨无助。法国大诗人互雷里曾如此申辩过:“我请你不要叫我诗人,不论大小,我不是个诗人,而是一个感到惆怅的先生。”在生命的万象面前,诗人单纯而又弱小,骄傲而又脆弱,幸福而又伤悲,因为,是诗歌,使他洞见了多个世界。 N-l?.vL.K'B"B\X0 佛曰,色即是空。弱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饮。远宗是智慧的东方诗人,他知道他的惆怅,他选择了平静;他明白时间的摧折,他倾心于闲适和恬然;他追求诗歌永恒之美,他便营造他诗境天地里如水的箫声。 b+So+g+?0远宗用一本薄诗集和几十年的心灵感悟,去铺就一条幽静的诗歌小径。他一个人在小径上走着,清寂而闲适,惆怅而幸福。 lZX0b D#d3rT0干海棠信息中心4X(\Fv5f8\*A5v&@A 干海棠信息中心3v$pyJ-d2c;E)BES 干海棠信息中心,}3DT-Y
f*J@i1n%~
|
导入论坛
引用链接
收藏
分享给好友
推荐到圈子
管理
举报
TAG: